于的五行属性是什么?
“于”字的金木水火土属性如下: 于的繁体字是「於」,字形是从「烏」从「二」,本义是「鳥在兩者之間飛舞」。所以「於」、「烏」都是聲旁;「二」是形旁。
古音「乌」發 u/o 類聲母、a/e/o類韻母,所以「烏」就是 a 的聲母 b o 類韻母,當時「烏」有入聲調的可能,這種調值與「一」相拼就發現了「於」的字形。從「二」的意義來看,古代「二」代表數量「雙」(參見《說文解字》),跟「萬」相反。「烏」是一隻鳥,當然也是雙數的意思。所以許慎認為「於」的字形是「鳥在兩者之間飛鳴」,意思是「雙」(當時應該還有入聲調)。
從這個角度看,「于"和"於"是同源异流的两个字,而两个字的来源都源于「烏」。但「于」后来被當成「於」的简化字使用。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「于」沒有「鸟」的意思。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它沒有「双」的概念。而且「烏」後來發展為 u 類聲母 o e i 類韻母的調值,「乌」發此調值時可以構造出「烏鴉」「烏雲」「烏龜」「烏黑」等等詞語。这些詞都有表雙數的潛能。
「于」的簡化字是「於」,那麼它的五笔輸入法是「AGN」吗? 不是!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「于」的簡化字只是把繁體「于』的「丶」簡化了而已,其他都不變啊!簡化字只简化了一點兒,而五筆分別要分開處理「王」、「一」和「乙」的三個字根。你讓軟件怎麼智能地識別它們呢?如果硬要將它設計成 AGN 這樣的鍵位,必須得修改很多內容才行。我覺得國家沒有人會這麼傻。 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——「于」的簡化字太「精明」了!它僅僅改動了最不重要的字體筆畫,其他幾乎毫無改动,以致導致這個字變成了一個難以歸類的字符集字符。
再來看看「于」的五筆輸入法的設定是什麼吧…… 可以看到,這裡面只有「一」「丨」「乙」三個字根,這恰好符合五筆對單字字形的判斷邏輯。如果按這套逻辑输入,那麼「于」就只能輸入 AGN 三碼,而不是大家認為的 FGGG 四碼或 GFGG 五碼啦! 我覺得五筆製作者也很冤,爲什麼自己辛苦研发的輸入方法會被一個簡化的字搞砸呀……
以上是我對「于"和"於"的關係以及「于'的五筆輸入法的剖析。希望對你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