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让我们什么续故事?

钮中学钮中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学生学习《狼和小羊》这篇课文,教师布置的作业是续写“假如你是小羊,你会怎么做?”一作业布置下去,教师饶有兴趣地巡视着,不一会儿功夫,一位学生高兴地来到教师身边,向教师展示了他的续写内容:“如果我是小羊,我就不来溪边喝水,让狼喝个够。”教师看了一眼,不屑一顾地让他回去“再写”。学生一脸委屈,慢慢地挪回到座位上。又过了一会儿,另一位学生高兴地拿着续写内容展示给老师:“如果我是小羊,我会和狼讲道理,把课本上学的课文道理全都讲给狼听。”教师接过学生的续写本,冷冷地说:“讲道理不管用。”学生怏怏地看着教师,慢慢地回到座位上。最后,在教师的“指导”下,“如果我是小羊,我会找来猎人,用猎枪打死恶狼。”这个续写的故事在教师的“修改”下形成了定本。课后,笔者在问及教师这一教学行为时,教师振振有词地说:“课文就是课文,课文里不是说了吗——狼扑向小羊,小羊惊慌地喊道‘狼先生,我们能商量吗?’可见,小羊是不能和狼讲道理的。我这样引导学生续写,不是按课文的要求做,并没有多大的问题。”

教师的评语,确实与课文相吻合,但是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,并不是为应付考试。教师把目光仅仅放在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上,而没有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后面的寓意上。试想一下: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(正如这篇课文——小溪、狼和小羊是故事的世界),有好人,也有坏人,“善意”与“恶行”时时在上演,如果学生今后也像狼一样,用刀子切向小羊,学生将会是怎样的人生状态?如果学生将来像小羊一样,不能学会分辨真假,不能学会保护自己,学生在今后生活又将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?教师的这一指导思想,不是在培养学生“保护自己”、“辨别真假”的能力,而是潜意识在告诉学生“用恶对恶”。我们如果仔细地推敲一下教师的指导行为,就会发现,教师是将小羊放在了“被动”的位置上——狼扑向小羊。教师是在“被动”的状态下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,而学生应该怎样“主动”的保护自己呢?“主动”与“被动”在学生的身上,应该是怎样和谐相处呢?

如果说续写练习仅仅限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,那么“狼扑向小羊”时,小羊只有“惊慌”这一种状态吗?教师又是否想到过“假如我是狼,我会怎么做?”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