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什么长城的故事?
明正德年间,武宗皇帝朱厚照昏庸无能,朝政大权落入宦官刘瑾之手,使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之中,各地不时有战事发生,特别是沿长城一带,边境纠纷不断,战事频繁。为此,朝廷不得不从南京及沿长江一带征集大量军队北上戍守边关。当时征调的军士,大多是迫于“逃、避、病、死、不赴”的权宜之计,而用银两雇来的“代充军”。当时代充一员军士,要用银4-5两。沿长江一带的贫苦百姓家无隔夜粮,用高利贷雇身为军,其艰辛可想而知。故当时有一民谣曰:“有儿不富长,宁种沟渠上;不使长江水,流入黄河趟。”
当时南京军被派往北镇(今辽宁省绥中县)的甚多。当运载新征军士的船队进入秦皇岛时,这些长期居住在鱼米之乡的“代充军”,突然见到这“龙从东来西去,至此不能西去,虎自北啸南驰,到此不能南驰”的雄关,无不为之惊呆。他们以为到此就是“天下尽头”和“人迹罕到”的荒野,纷纷跳海逃走。船队到了北镇境内,应征的3000军士只剩下八九百人了。船队到北镇后,当地总兵率部来接应。当军士和前来送行的家属看到前来接兵的都是老弱病残,十分吃惊,其中一些不愿从军的家属哭着跪求总兵放他们还乡。总兵无奈,便设宴款待应征军士和送亲人。席间,总兵亲自向新到军士敬酒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讲明守卫边关的重要意义。在座的军士听了深受感动,有的说:既到这里,我们只有拼将一死,马革裹尸而已!有的说: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拼死杀敌!总兵听后更加感动,亲自击鼓为军士壮行。
第二天,军士们高唱着雄壮的军歌,向长城边台进发。当行至一片大草滩时,有的新到军士忽听背后海浪奔腾、人声喧哗,仿佛亲人又来到眼前为其送行,不禁悲从中来,嚎啕大哭,不能自已。后来人们便把此滩称为“哭军滩”。现在这块大草滩已经变成了繁华的城市。每当修缮长城,人们在长城上总能挖出许多铜钱和碎银,这大概是当年人们在这里送亲人时失落的吧!